执笔用笔的“力度”、行笔的“速度“、运笔转折的“角度”决定了线条的三种变化面貌,乌鲁木齐画画班绘画班被称为线条美感“三要素”。力度、速度是线条形象,角度是物象形象。三者有机配合,结合线的韧性、弹性、节奏、靛律、情感等塑造物象, “游刃”于形体和画面之中,共同完成以优美的线条转述、翻译形体和组织画面的任务。
力度是画笔着纸的压力,压力轻重决定了线的蹈细、轻重、虚实。对模特儿的具体感受和工具特点决定着压力的轻重、虚实,线条因用力加大而变粗变重变黑,因压力小而变谈变轻变细。强调压力绝不是提倡毫无节制地硬“杆”下去,行笔中同时有一个向上托的力在制约着线条向前运行,决定结的生涩和含蓄。压力大/j\只是线条的浓谈、粗细,并不一定标志着描绘物象的强弱虚实。许多对比关系要在写生过程中具体分析具体表现,所以,线条压力大小同时要和行笔速度结合起来,才有更丰富的变化。
速度星行笔的快慢,行笔的快慢决定了线的沉稳与飘浮。速写的笔触不是一味地讲求速度的“快“,不是轻飘飘地“拂“或“扫”下去,行笔是要有一个向回“拖”的力对速度形成“阻力”,要使笔调呈现出生疏、凝重、枯拙的美感。越是强调速写的速度,就越要控制住画笔的涵养,越要体会“笔性”的锤炼意义,在描述形体时力戒飘浮、油滑,使其有快有1呈,快慢有致,疾徐合理,形成节奏角度是线条的转折方向,即线的波折。运笔的角度则决定了线段之间转折的方向、距离。有了距禽、角度、方向的变化,也有了由线连成的造型。经的转折当然受形的制约,形发生了转折,线条方向随之转变。但假如真是线条被动地随着形体游走、则不会有绘画对形、对维的无穷的探索貌。变形,首先是对形的改变。无视透视规律与解剖规矩,即使是写生,也有对形、对经的主动处理和消解。一条线在转折中,除了准确地表现物系以外,自身转折也必定有一个景美且最“合适”的转折点,线段之间也必定有一个“合适”的比例关系,西方造型艺术崇尚黄金比例,认为线段的转折有“黄金”般的比例,有的艺术家总结出线的波折规律,认为不均匀的蛇形线是景美的,中国画则摈弃“妄生圭角”的生硬牵强,讲求“之”字形方圆结合的用笔趋势。中国书法的”之”字就不是均匀的”蛇形“转折,而是有方圆节奏和距离美感的波折线。许多写实绘画造型对“形“的推敲考究,就是在充分尊重形的准确和写生性的同时,在线条的波折关系中拔出一点儿微妙的变形处理来。
造型造势是中国画中很讲究的中美规范,遵循形的约束,发挥线条的美感,是形,是线,也是意。达到了几者的完美统一,才算锤炼出了线条的质量,才算完成了逐步从再现到表现的过渡。运用线条美感“三要素”原理就是要指导在基本遵循形体、形状的前提下,发挥线条的优势,顺应线条本身的走向,以创造动势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