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体的人员组织、训练方法以及题材选择等方面乌鲁木齐美术培训一定的规范要求,突显出其在农民画活动中的作用。农民作为创作主体,在党政、美术精英阶层的劝说、鼓励下,由不敢画而敢大胆画,逐渐融入声势浩大的壁画活动中去,从开始临摹、仿画的作品多一些到后来强烈要求表现自己、要求创作,这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辅导模式所取得的效果。
综上所述,中国农民画第一个发展时期(即第一个高潮)是以壁画形式出现的,遍及全国许多省市,其中以江苏邳县和河北束鹿农民壁画为代表。在这场热气腾腾的群众壁画运动中,农民画家们根据伟大和美丽的生活理想和幻想,在国家主流意识的文化政策直接推动、引导下,在美术精英的辅导下,大胆地进行创作。尽管当时这些作品成为与浮夸风,虚幻浪漫主义热情的共生物,但是,声势浩大的壁画运动确实起到一定的鼓励生产的作用。农民作者以一种当家做主的情感力,无拘无束、随意率真地描绘未来的美好生活,以比较夸张、豪放、开阔自由的手法,简练而又概括的结构、令人激动的强烈明快的色彩,来突出这个时代的精神和人们由于这个时代而激起的烈火般的感情。虽然许多作品缺乏科学精神,但农民画的艺术精神却是符合美学原则的,它不符合科学之真,却符合艺术之真,这正是初期农民画的真正价值所在 。
文革时期的中国农民画以陕西户县为代表。早在1951年,户县就成立了“城关地区美术组” 。1956年,全县分区成立了农村俱乐部并设有美术组。同年,户县文化馆干部丁济棠在户县钟楼举办了以农民为主的美术培训班。1958年,西安美专(西安美术学院前身)进行教学改革,要求美术教育“与社会需要对口” , “面向农村,面向基层” ,刚毕业留校的青年教师陈士衡以农村美术需求调查的机会来到户县,同户县文化馆农民画辅导者丁济棠一起,在太平炼铁工地和甘峪水库工地举办了两期美术培训班,并总结出一套称之为“户县美专教学法”的农民画教学理论。这一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是强调农民画教学及创作要生活化,即要求农民作者到生活中去寻求自己创作的表现内容;鼓励他们 “到生活中去多观察,多画速写,通过各种不同的角度去画,去研究人物与景物,多作小构图” 。这种艺术创作的导向,用当时文艺界流行的专业话语来说,就是由“革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向“革命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转化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体制的更加统一、集中,意识形态权力话语不断中心化,革命的现实主义以其独特的地位和影响成为中国文艺的主流叙事,要求艺术家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描写现实,同时强调这种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户县农民画的“变相”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逻辑的基础上展开的。
户县美专生活化导向的辅导与创作经验成为户县农民画发展的大致理念,并在此后的培训中被不断拓展和深化。户县在此后的一系列农民画创作培训活动中,一再强调农民画作者在画中“保持他们原始的一些好想法和感情造型” ,又要他们“表现出自己的生活感受” ,画出“他们最熟悉的丰富的田园生活” ;在辅导方法上“尽量避开一般专业性的方法” , “在进行构图创作过程中给予一些技术方面的指导” 。